2020考研复试新知识:如何才能选到好的导师?
时间:2020-04-20 15:32:54  来源:  作者:

 如何才能选择到最佳导师?我认为首先需要进行导师“匹配”,然后再采用合适的方式与心仪的导师取得联系,二者缺一不可。完成导师选择后,保持与导师的沟通也非常重要。

  导师“匹配”

  要想匹配到最合拍的导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了解自己,其次是了解导师。

  了解自己,意味需要找到自己学术研究的特长或者兴趣所在。要想真正了解自己,可以回顾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看看曾经都对哪些问题进行了关注探讨。这个自我定位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可以与师友交流,听听他们对于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也可以将眼光放之社会百态,找找自己想要了解或试图探寻的“puzzle”。总之,在“匹配”导师之前,对自己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扫描”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了解老师,意味着大家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去寻找心仪的导师。了解导师主要有两个渠道:官方介绍和人际传播。

  官方介绍可以通过登录所报考院系的官方网站去检索各专业老师们的简历,一般来说,官方网站上对老师们的介绍非常详细,从教育背景、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到学术活动、教学课程、联系方式等。人际传播则相对主观,大家可以通过自己认识的老师和同学从侧面去了解老师的性格特征、业余爱好、为人处世方式等。最好先通过官方渠道去了解报考专业所有老师的基本信息,与自身情况进行比对后,在心中有一个大致排序;再通过非官方的途径去了解老师们的更多情况,看看自己能否接受该老师。

  在这里,有几点需要提醒大家:第一,不要盲目追求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界地位。一些名气很大、在学界很有权威的“大咖”教授往往由于学术、公务繁多,很多时候可能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第二,在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导师的行为风格和处事方式。比如,有的老师可能在学术上对学生非常严厉,或者是对于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很高,甚至可能只带要读博士的学生,如果一些同学没有很好的抗压能力或者偏好轻松活泼的师门氛围,那么就需要慎重选择这种“严父”型的导师了。

  导师联系

  很多同学纠结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比较好,是复试前还是复试后?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对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科社科领域)来说,还是通过复试后再联系导师比较妥当。在通过复试后,可以尽早联系心仪导师,以免被其他同学“抢”走。

  取得与目标导师的联系,正如上文提到的了解导师途径一样,可以通过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官方网站上提供的电子邮件与老师直接取得联系;另一种则是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网络取得与导师的联系。这两种方式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双管齐下。就我个人实际经历来说,由于是跨校升学,对于导师的选择一开始并不是很明确,因此,我首先登录了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的官网对本专业的所有老师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了几位学术兴趣相近的老师进行了详细了解。巧的是,我本科关系很好的一位老师与复旦同专业的另一位老师有着长期学术合作和交情,在得知我即将到复旦读研之后,本科老师向我推荐了这位老师并帮忙引荐。之后,我先是通过邮件与新导师取得了联系,确定目标导师也有意愿之后,我再加上了新导师的微信进行联系。

  如何与目标导师进行沟通也是一门艺术。是否给导师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能否成功“匹配”的关键因素。就我经验来看,首次与目标导师进行交流的时候,最好是通过邮件等比较正式的途径。

  首先,在邮件中需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选择意愿,同时最好是附上一份涵盖自己过往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兴趣的简历,让老师能够比较直观、快速地了解你的基本信息;其次,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于导师的了解程度,比如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到老师、读过老师的什么著作或者文章、对于老师的哪个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等等,这样不仅体现了对目标导师的尊重,也能侧面展现做事有准备、做人细致严谨的一面,从而更容易得到认可。

  还有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是,在进行导师选择的时候,究竟是仅选择一位导师还是选择多位导师比较稳妥?我的看法是:如果对于目标导师非常明确、前期有了非常良好的沟通且导师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那么联系一位导师就足矣;如果自己同时对多位导师都有兴趣,或者是目标老师没有明确答复,那么这个时候可以同时联系多位导师,但数量也不宜过多,两三位就行。

  定期沟通

  在完成了导师“匹配”和导师联系两个环节之后,就需要与导师保持定期沟通。对于刚入师门的新同学来说,刚开始需要积极主动去进行沟通,了解导师的同时也要让导师了解你。

  与导师的沟通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回应。有的同学觉得与导师的定期沟通是在“打扰”老师,其实这种想法是多虑了。一方面,老师们日常的学术活动、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较多,因而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随时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老师们其实更希望同学能够主动交流、分享学习中的困惑和体悟。一些同学如果一开始觉得学术水平不够高,与导师定期的学术交流会让自己有压力或者感觉是浪费老师的时间,但又希望能够多与导师接触交流、加深感情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可以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即可以适当协助导师承担一些简单的行政工作,比如可以选择担任导师的助教、帮助老师进行报销等等。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也非常考验同学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于大家来说也会有收获。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与导师的交流会更加的轻松自在,从日常事务慢慢过渡到学术探讨会让自己和导师的相处氛围更加融洽。

  祝愿大家都能顺利进入心仪的学校,成功“匹配”心仪导师!

 

 

考研调剂网致力于全国考研调剂咨询服务,欢迎大家进群交流:考研调剂复试调剂群:327564607 ,更多指导信息可以关注:考研调剂网公众号。

QQ扫一扫,一键加群 微信扫码,调剂早知道